赵雅坤:捧读《文化苦旅》时,书页间漫出的墨香与雨声交织,恍惚间竟与余秋雨笔下的山水重叠——敦煌的风沙、苏州的雨巷、天一阁的书影,都在文字里活了过来。这场跨越山河的文化苦旅,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,让我们看见文明背后那抹挥之不去的寂寞。
余秋雨的笔,总带着种近乎执拗的清醒。在莫高窟,他写王道士的愚昧,更写那个时代的悲哀。当斯坦因的车队载走经卷时,道士或许还在为几两碎银沾沾自喜。余秋雨没有简单地斥责,而是站在洞窟前,看着那些被剥离的壁画,轻声叩问:是谁让文明蒙尘?这种叩问,比任何批判都更有力量。他让我们看见,文化的劫难从来不是孤立的事件,而是一个民族在迷茫中的集体迷失。
品读此书,忽然明白,余秋雨的“苦”,不在旅途的奔波,而在对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。他像一个孤独的行者,在山水间追寻文明的踪迹,用文字为文化立碑。这场苦旅,让我们看见文化的厚重,也让我们反思: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,该如何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?
或许,答案就藏在他的文字里——唯有带着敬畏之心行走,带着思考之心阅读,才能让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。这,正是《文化苦旅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