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物之味,久则可厌;读书之味,愈久愈深。读好书,会让我们终身受益。近日,我院举办了第三期读书分享会,本次分享的经典之作是钱钟书先生的作品——《围城》。
分享会上,大家围绕着《围城》的人物、主题、情节和背景等方面展开了精彩生动的阐述。
王欣伟:书中的“围城”比喻了人们对于婚姻和生活的渴望与失望,反映了人类在追求幸福过程中的矛盾心理。作者认为,人生就像一座围城,城外的人想进去,城里的人想出来。这种“围城”心态不仅体现在婚姻上,也贯穿于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各个层面。钱钟书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,展现了人性中的自私、虚伪和懦弱,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普遍劣根性的批判。
李泽雄:读了《围城》,我感受颇深。钱钟书说:“婚姻是一座围城,里面的人想出去,外面的人想进来。"我说:"心灵也是一座围城,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,只会越困越深,只有战胜自己,才能走出围城。”面对生活,有的人因为曾有过失败,便不敢主动去接触;有的人因为平凡,便以为无能而不想去接触;有的人则因为已经取得过成绩,怕弄不好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去接触。他们总是生活在自己心灵的阴影中,受到心灵的束缚而不愿去尝试,不愿去拼搏,最终也只能在心灵的围城中越困越深。但先哲们曾说过:“要征服世界,首先就必须征服自己。”因此在失败面前,我们不应当气馁;在平凡面前,我们更应当执着;在成功面前,我们更应当拼搏。我们只有走出心灵的围城,才能取得成功。
乔霞:人生的道路总是漫长且充满艰辛的。方鸿渐的人生我们无法左右,仅是看客而已。但我们的人生却是自我可以把握的。人生路漫漫,我们与其不断抱怨自己的苦难,羡慕他人的人生,倒不如自我整顿,过好当下的每一天,虽在城内,却也自得其乐!最后,再分享一句最近很喜欢的话,“你永远不会比今天更年轻了”,所以,就从今天开始吧,在自己的城中收获自我的快乐!己城即为心归处。
杨菲:《围城》里有一句话“天下只有两种人。比如一串葡萄到手,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,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。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,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;第二种人应该悲观,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。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,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,第一种人只有回忆。”,它提醒我们,困境是人生常态,但突围的希望就藏在每一次自我审视、每一刻坚守真心之中,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“围城”里,撞出一条向光之路。
秦彦娜:《围城》书中的婚姻围城、事业围城、自我围城,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围城。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,都走不出这一个又一个围城。而生活的真谛只在于你在这个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,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,那眼到之处皆是围城,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,失去生命的价值。既然如此,或许找到适合自己的城,转变心态,得失坦然处之,围城便不再是围城了吧。
罗曼文: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,既是婚姻的,也是事业、家庭等等。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着更好的生活,可往往又会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一个又一个的“围城”之中,把人生的无奈和感慨描绘得淋漓尽致。那我们又该如何打破围城的困境呢?我想起罗曼罗兰的一句话,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“围城”,都有各自生活上的无奈。可是生活的真谛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,如果你始终想着冲出围城,那眼到之处皆是围城,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,失去生命的价值。既然如此,不如就过好当下,转变心态,平凡也值得我们尊敬与热爱,围城也可以成为一座有为之城。
刘勇:《围城》用幽默故事讲透人生困局:婚姻像围城,城外的人想进去,城里的人想逃;理想也如此,得不到时渴望,实现了又空虚。方鸿渐的迷茫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总在追逐与厌倦中循环,却找不到真正的归宿。
李平: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,婚姻与事业、学习与娱乐、发展与落后、成功与失败,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。每一个人,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。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,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,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,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。
此次读书分享会不仅加深了大家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,也激发了大家的创新思维,促进交流与互动,激励着大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,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“围城”困境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。
文字:第一检察部 李平
版权所有: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检察院 工信部ICP备案号:京ICP备10217144号-1 技术支持:正义网
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
蒙公网安备 150302020001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