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
  
本院概况 领导介绍
机构职能 检务指南
案件信息公开
网上举报
检察干警违法违纪
网上控告
网上申诉
检察长信箱
律师预约平台
 
当前位置:首页>>检察风采
抹不掉的记忆
时间:2018-06-30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 【字号: | |
  
  我的梦想是上大学、当医生,做梦也没想到当检察官,更不要说检察梦了,走进检察院的大门纯粹是一个机缘巧合。

  1984年我高中毕业,高考落榜,正复读准备来年再考,传来公检法招干的消息,稍作考虑就报了名。预考时,在校园里站着几个穿绿色制服、戴大盖帽的人,我好奇走上前问一个白发长者:“你们是什么单位?”他回答说是检察院,我问检察院是干什么的,长者做了简要说明,并鼓励我争取考到检察院,这是我遇见最早的检察人,也是最初的检察缘。当时,全市共招录32名,检察系统14名,法院系统14名,公安系统4名,我考上并分到了乌达区检察院,等我去院里报到时,见到预考时校园里那位白发长者,原来他是乌达院的副检察长,后来任区政法委副书记、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,今年6月14日刚刚去世。更让我吃惊的是,他也一眼认出了我,伸手和我握手说:“小伙子,欢迎你。”这天是1985年1月21日,从这天起,开启了我近34年的基层检察生涯,真是一朝进了检察院的门,一生成了检察院的人。现在想想从考场遇见检察人,录取后分到检察院,一干就是30多年,也许这就是和检察的缘分吧。  

  当时乌达区检察院的办公场所是一栋平房,一个大院,位置在影剧院东面的盛元商务宾馆,办公室里生铁炉子,去厕所要到马路对面的公共厕所,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、烧水、扫地、擦桌子。四个科室分别是刑事检察科、经济检察科、法纪检察科、办公室,加上我们新考进的五个人,全院20多人。院里的交通工具是一辆“212”吉普车,一辆经常罢工的捷克“175”两轮摩托车,一辆负责干警福利的“解放”牌汽车,文件、起诉书是用铅字打印机打完后,再用油印机一张张印出来,外出取证更是用遍了交通工具,除了没坐过飞机,火车、汽车、摩托车、自行车,直至四轮车。每年的福利是一麻袋大米和两百斤西瓜,我们几个小年轻是卸车和送货的主力,尤其是外出办案和在外地上学的同事,连同冬储大白菜,一起送到家里并安放好,体现出浓浓的战友情。后来搬进一栋简易楼,有暖气没下水,东西楼,典型的冬凉夏暖,直到2002年10月16日才正式住进新办公楼,也就是现在乌达院的办公楼,用上了冲水式洗手间。我在乌达土生土长,刚满19岁进了乌达区检察院,是个不谙世故的毛头小子,是乌达院这个温暖的集体培养了我,是乌达院这个大熔炉造就了我,我在这里成熟、成家、成长,从书记员、助理检察员、检察员、批捕科科长、反贪局局长、副检察长一步步走过来,其间,被评为乌海市“十佳执法标兵”,“乌海市劳动模范”,立个人二等功,评为首届“自治区人民满意检察官”,直到2007年到海南区任检察长。乌达的这片热土,乌达院的同事们,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,乌达院23年的工作、生活经历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。我常说一句话,不要说见到乌达院的人,就是看见乌达院的草都感到亲切。去海南区上任前公示期间,大家轮番为我送行,后来轮不过来就四五个人合起来请,每次都喝得东倒西歪,语无伦次,老哥们打趣说:“少喝点,别还没上任就倒下了”。我离开乌达院11年了,相继在海南、海勃湾两个区担任检察长,常想起的、最难忘的还是乌达院的人和事。同时,乌达院的成长和变化一直牵挂着我的心,和乌达院的同事依然常有联系,尤其是婚丧嫁娶,只要我在本地,都要去参加。“八项规定”出台后,不管他们来市里开会还是办事,只要碰见,自掏腰包也要请他们搓一顿。近几年,老大哥老大姐们相继退休,大家都轮着请吃饭,席间回忆起过去办案、出差、抬杠、打平伙、抓大头等美好往事,笑声不绝,一坐就是几个小时。退休的老大哥、老大姐们还建了一个“检察的磐石”微信群,经常晒一些过去的照片和现在怡然的生活,继续释放着乌达检察正能量。如今,乌达院马上就要搬进新建的技侦大楼,这是乌达院第四处办公场所,也是功能最完善的办公楼,结束了“两房”建设不达标的历史。虽然我没有机会入住,但我由衷的为乌达院感到高兴。 

  这些年,乌达院相继考进了许多新面孔,“60版”的都成了院里的“大哥大”,时代变了,新鲜血液多了,楼即将搬迁了,但乌达院淳朴的院风没有变,好的传统仍在延续和发展,随着硬件设施的达标和完善,我期待、也相信,朴实、勤奋、充满活力的乌达检察人,一定能谱写出乌达检察新的华彩乐章。

友情链接 

版权所有: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检察院
工信部ICP备案号:京ICP备10217144号-1 技术支持:正义网 

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 

 

蒙公网安备 15030202000101号